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從中央政治學校到政治大學 大法官楊與齡回憶半甲子法律生涯

楊與齡教授。攝影/王劭予
----------------------------------------------------------------------------------
【法學院記者方怡文、吳志剛、謝孟釗報導】從中央政治學校法律系(法政系)到政治大學法學院,大法官楊與齡從學生到老師,一路見證政大法學院的完整軌跡。

高齡86歲的楊與齡,是中央政治學校法律系第十五期畢業生。民國34年入學的他,在抗戰勝利的歡聲中,立定「實業振興,以革新政治為首務」的目標,就讀由薩孟武領軍的法政系。大三那年,法政系正式分家為政治系和法律系,楊與齡選擇主修自認較實用的法律,希望未來能在社會上學以致用。

獨立設系後,法律系首屆系主任由梅仲協出任,其他師資包括教授行政法的林紀東、民法的胡長清、債編各論的吳歧等人,「都是權威,都很受學生歡迎」。楊與齡說,其中與他最親近的老師,是來台後曾連任三屆大法官的林紀東教授,「林老師對學生真的很愛護,我後來在大法官任內,也常受到他的提攜」。

楊與齡回憶,原本法政系約180多位學生,但後來選擇專攻法律並取得學位者,只有50多人。他認為,除了部分學生因戰爭求學中斷,更大原因是因為當年法律系必修學分多、考試艱困,又必須繳交畢業論文才能取得學位。不僅規定多,當時法律系主任梅仲協更是以嚴格聞名,每堂課都親自點名,還會在教室後方聽課,糾正同學蹺課歪風。

學業嚴格外,中央政治學校的生活教育更是軍事化作風。「我們那時候軍訓非常嚴格的啊!」楊與齡說:「要在戶外練習衝鋒、爬鐵絲網等作戰演習。」學生一律住宿,每天早上聽起床號起床,排隊至操場集合、升旗與點名;還嚴防「共產黨」或「漢奸」學生,抓到一律開除學籍。

日常生活上,楊與齡印象最深的則是學生自組的「伙食團」。他表示,當時戰亂不斷,物價節節高漲,因此學生組成伙食團,分為米食、麵食兩組,一方面要想辦法在拮据的預算中,張羅出像樣的飲食;一方面也互相監督,確保不浪費糧食。

「我們當時最常吃黃魚燒豆腐,結果就有了順口溜說:『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豆腐長了刺……』」,談起艱苦求學的回憶,楊與齡印象深刻:「我是麵食團的監察,專門檢舉偷饅頭或不吃饅頭皮的同學。」

儘管物資缺乏,但當時中央政治學校的醫務所設備非常完善,有如小型醫院,能進行眼科、外科手術,而且醫師醫術高明,外科主任還有「盲腸聖手」之稱。不過,楊與齡對醫務所的記憶,只集中在端莊秀麗的護士,「因為學校女生少,同學都傳著『有病找醫生,無病看護士』」。

民國38年,楊與齡和最後一車學校公物離開南京,之後幾經波折抵達台灣,歷任書記官、推事、最後考取司法官榜首,開啟30餘年法官生涯,年年考績都是甲等,更連任兩屆18年大法官。

民國56年起,楊與齡應邀回母校政大任教,春風化雨逾30年。「蔣次寧、劉鐵錚、張新平、林勳發、段重民…」楊與齡扳著手指頭,仔細數算學生的名字,「我要求自己一定要記得」。

回首來時路,楊與齡欣慰自己過得非常精采,他也期許政大學弟妹:「大學是基礎教育,唯有不斷學習,才能充實自己。」同時建議,人生不能只想著當法官,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肯付出,對社會的貢獻絕對超乎你所想像的」。
----------------------------------------------------------------------------------
法學院同學訪問楊與齡教授。攝影/王劭予
----------------------------------------------------------------------------------

法學院教授劉宗德 學術行政俱優

劉宗德教授。攝影/周書甫
----------------------------------------------------------------------------------
【法學院記者方怡文報導】法學院長任內設置全國唯一勞社法研究中心、廢除法學院碩士班學科考,而後擔任教務長,又借調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法學院教授劉宗德無論實務、學術都有出色表現,教學25年間,更是學生心目中不變的優良教師。

留學日本七年的劉宗德回憶自己的教學生涯源頭,感謝已故教授法治斌推薦他進入政大。民國74年,法老師期待找尋不同背景師資,因此在留學美國的法老師、留學德國、現任大法官的陳敏教授外,再邀請他加入,健全法學院師資拼圖。

律己甚嚴的劉宗德,在學術、研究上都有傑出表現,97學年度獲選政大首屆特聘教授,謙稱「只是一點學術地位」,也把成果歸功包括推薦他前往日本留學的司法院前院長翁岳生,自己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同時也是前法律系主任劉清波等恩師。劉宗德當年碩士論文寫了約16萬字,「那時候是手寫的,一個月寫六萬字左右」,相對於現今年輕人無法做到,劉宗德笑著說:「我比較刻苦耐勞啦」。

秉著這樣的精神,劉宗德在法學院長任內推動了許多改革。其中,建議碩士班廢除學科考試當時是領先其他系所的創舉。劉宗德表示,當時許多老師都認為,以提交論文大綱替代學科考試,較能提升控制學生素質的成效;加上學科考試已流於形式,兩制併行又將加重學生負擔,於是在多數贊成的情況下,法學院自86年不再舉行碩士班學科考試。

劉宗德也構思法學院研究重心。因應工業化突顯的勞工與社會保障問題,法學院於是成立「勞動法與社會研究中心」。劉宗德指出,這是全國唯一的勞社法中心,「多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養許多勞動、社會政策與法律科際整合之跨領域人才」。

政大法學院無論在研究、教學或畢業生的表現上,向來獲得極高評價,劉宗德以政大法學院優秀師資自豪。「這個氣氛會讓人捨不得離開,我想這是凌駕其他學校的」,劉宗德指出,像前司法院長翁岳生、大法官吳庚等人都在政大兼課,蘇永欽、陳敏等法學權威更是「忠於職守」,終身為政大法學院服務。另外,教授刑法的許玉秀、教授民法的黃立等,也是執牛耳的著名學者。

在優秀師資下培育的政大學子,也讓劉宗德很驕傲:「不管是司法官、律師、還是公務員,我們的表現都不遑多讓。」他肯定同學們在時間巨輪轉動中,仍願意遵循「尊師重道」觀念,「我很享受在這裡教書的氣氛」。

不斷被政府機關借重長才的劉宗德,感嘆現在很多學生,總是將人生重心放在國家考試上,「國考一試再試,也就荒廢了做學問的黃金年齡」。他建議學生,目標單純化,生涯規劃也就更穩定,要能適時修正夢想的角度,否則「耗費再多的青春都是沒有用的」。

法學院暨智財所23日舉辦文化創意產業工作坊

【法學院記者楊青芬報導】 立法院年初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了解文創產業未來發展及法律問題,法學院財經法研究中心與商學院智慧財產研究所23日舉辦「文創產業之誘因、發展、創新暨法制工作坊」,討論大陸智慧財產權法制與文創產業、文創產業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及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特色發展。

主辦人、智財所長馮震宇表示,年初通過的文創法,對於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雖然目前文創產業的立法仍有很大的研議空間,但此法對民間積極投入文創產業的工作者,或有意投資文創產業的企業廠商而言,無疑是一種「更積極的保障與鼓勵」,也呈現政府近年扶植文創產業的成果。

了解兩岸與產、官、學界對文創產業與相關法制的看法,智財所與財經法研究中心23日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暨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劉春田、中研院法律研究所教授劉孔中、屏東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產業經營學系教授曾介宏教授、以及政大傳播學院副院長盧非易、法律系教授許耀明、沈宗倫教授、法科所暨智財所教授李治安教授共同探討。

另外,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饒紫娟、資訊工業策進會主任戴豪君、前桃園縣文化局長陳學聖、法蘭瓷公司總裁陳立恆、易遊網董事長兼台灣文創公司總經理陳甫彥等人,也將從政府與產業觀點,分享各自推動文創產業的經驗。

這場工作坊23日上午9時起在綜合院館北棟十三樓法學院會議室舉行,開放各界自由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