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法學教學方法設計工作坊暨短期講學

左起王曉丹教授、Prof. Eleanor Wong、陳惠馨院長、顏玉明教授、劉宏恩教授、廖元豪教授
----------------------------------------------------------------------------------

法學教學方法設計工作坊暨短期講學

主講貴賓:Prof. Eleanor Wong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時間:2009年6月5日(星期五) 上午10:00~12:3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北棟16F教師休息室

討論主題:提供法律教學課堂建議

列席:陳惠馨教授、劉宏恩教授、廖元豪教授、顏玉明教授、     王曉丹教授、李鎧仲同學、黃泓帝巨同學

記錄人:黃泓帝巨同學

攝影:王劭予

----------------------------------------------------------------------------------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Prof. Eleanor Wong
----------------------------------------------------------------------------------
Professor Wong:
  首先,先感謝廖元豪教授讓我參與您的通訊傳播法課程,我不認為我可以教的很多,對在場的我們來說,要學習如何將「教學」這件事情做好,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身去做,並多練習與思考,我可以幫忙的大概是提供一些想法以及意見。

  今天我們討論的目標可以鎖定在,如何成就學生的學習。那我們就先從劉教授開始。

劉宏恩教授:
  我很好奇您對於台灣的法律系學生的觀察,因為學生的組成背景相較於新加坡、美國,相對單純了許多,大多為本國人,而家庭也多來自中產階級,教育的過程訓練模式也非常相似,歧異性較低。

Professor Wong:
  我想劉教授所提及的這個議題非常有趣,我可以感覺得出來劉教授應該是曾經在美國留學過,那一定可以發現,在美國,學生的背景組成非常多元,使得他們常常促使自己思考一個議題的多種面向,而不希望與別人相同。

  舉例來說,就像是染頭髮好了,只要有人染紅的,那我絕對要染紫色,有人染紫色,那我就染綠色,也就是說他們非常希望能夠追求個人之獨異性;而台灣的學生就比較偏向選擇中間的灰色地帶,不想與別人思考的不同,怕自己成為異類,這也影響到了他們對於法律的想像空間。

  而新加坡大學也有類似的情況,它們都是來自於一個被限制的教育體制,我們也發現它們對於法律的想像有困難,無法以自己之角度進行理解。但我想這是因為體制的不同所造成的,我們不能以相同的方法來面對。

  在繼續討論之前我想說一段故事,在我開始從事創意互動法律教學的第一年,我嘗試使用美國的教科書,但它們似乎無法接受,學生習慣於在一個模式下思考,當你不將思考的模式告訴他們,他們無法從事活動,於是我使用了許多角色扮演或小組討論,我已告訴他們,學習是一段旅程,過去妳們的學習都無法親身體驗那段旅程,而是由別人轉述給妳聽,這是非常可惜的。
----------------------------------------------------------------------------------
左起顏玉明教授、劉宏恩教授、廖元豪教授、李鎧仲同學、黃泓帝巨同學、王曉丹教授、Prof. Eleanor Wong
----------------------------------------------------------------------------------
廖元豪教授:
  我想表達的是,我觀察在我的一堂課程中,起初學生對於法律的思考是只有一個面向的,他們無法從不同的觀點加以體會法律,用同樣的角色或身分來理解法律,即使是研究所的學生。但常常在很多狀況下,法律是沒有一個最終的答案的。

  另外我也發現,在課堂中,女性或者非法律系本科的學生,他們比較能夠接受不同的多元觀點,可能是來自於他們從原本之身分來對法律進行理解。因此我也常是讓它們從不同角色針對相同議題進行辯論,但是學生會對此感到疑惑,認為他們既然是擔任被告的律師,為何要從相對人的角色來思考。

  另外,由於往往一堂課人數眾多,我們所能提供的學習資源、教學方式相對的被限制,可能僅能藉由TA的制度來彌補,但仍嫌不足。

Professor Wong:
  我想提出的建議是,我覺得在新生剛開始接觸到法律這塊領域時,暫時先不要對他們進行比較深的討論。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希望他們先訓練一種自由思想的能力,脫離傳統觀點或束縛的能力、問問題的能力,當然這種課程可能需要TA制度或是其他輔助資源的幫忙。

  另外,我認為這種課程也不必要每堂課都要以此種方式進行,可以是其中的幾堂就好。就我所知,目前好像沒有提供類似的相關課程,我所知的法學緒論也非必修,這可能要從新生的課程規畫方面來著手。

王曉丹教授:
  我想詢問的是有關課程方面的問題,通常我們會在學期開始前的兩個月,將課程大綱放在網路上,提供學生參考。但是在學期開始後,因應學生的能力或吸收不同,會對課堂規劃進行調整,而我也希望他們能夠在學習的道路上自行體會,而非跟隨我的意見或想法,不知道是否能提供一些方式參考?
----------------------------------------------------------------------------------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Prof. Eleanor Wong
----------------------------------------------------------------------------------
Professor Wong:
  我覺得這比較偏向是一種態度或是教學的方法,教學就像是一種研究,我們必須去尋找哪種方式是最適合的,不斷的嘗試、嘗試、再嘗試不同的手段。學生的學習總是有吸收好的時候跟不好的時候,對於不同的狀況,提出不同的方法,課程大綱應該僅是勾勒出一個目標。

  如果妳把妳的教學當作是一個實驗,經過一些年,你會發現在某種情況,該使用什麼方法來因應,針對學生的反應,可能會領導他們到什麼樣的思考,使得在規劃課程大綱的時候,有多種針對課堂情況不同之因應方案。

  我想我先給妳們一些我的資料。當你在遇到學生學習狀況的時候,比如說他們比較不願意說話,可能就可以把他們分組,促使他們討論,或是使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一方扮演駭客,一方扮演警方,這個時候,課堂上的討論會變的非常熱絡,並盡可能的使這個討論盡量延伸到我們所希望的地方。

顏玉明教授:
  當我們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時,我往往可以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在討論的過程當中,年級較高的學生通常是領導者主導討論,而年級較低的學生通常對於自己所發表的意見,不具自信心,即使將組別變動過後,情況仍不見改善,我想請問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該做出如何的因應?
----------------------------------------------------------------------------------
左起顏玉明教授、劉宏恩教授、廖元豪教授、李鎧仲同學、黃泓帝巨同學、王曉丹教授、Prof. Eleanor Wong
----------------------------------------------------------------------------------
Professor Wong:
  我想這堂課程如果是規劃給年級較低的學生,我會告訴低年級的同學,我希望這堂課程是由你們來主導討論,當然我想這仍然需要經過觀察。在期初的課程,我不會做這樣的安排,經過一段時間對學生有了解後,我才會視情況而定。

  第一堂課,我安排同學間彼此認識。第二堂,學生自然會彼此較為熟悉,課堂也會變得較為熱絡。另外我也發現,有些在課堂上比較安靜的學生,在從事分派的報告中,表現出其意料的好,而學生間也會詢問誰表現好等等的,當他們發現是在討論中較為安靜的學生,整個討論的氣氛改變了,他們會想要聽取那些學生的意見。我想這跟學生的特質有關,有的在討論中表現出色,有的在寫作上表現出色。

廖元豪教授:
  我也有在我的部分課程嘗試類似的做法,在大一的憲法課程中,我在學期初給予課程的相關文獻,要求他們閱讀,並說明將於課堂中詢問,但學生給予我的回應總是『我很抱歉,我沒準備』等等諸如此類的話,當然也有部分學生表現良好。而在第二學期,整個學生的表現整體會提升,另外我也在我的期末考,將考題設計成學生必須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觀點回答我的問題。

Professor Wong:
  我想學生是很聰明的,當他知道要是他不會,他只需要低下頭,沉默不語,老師就會自己把話接下去,把答案說出來,但何不嘗試與他僵持,告訴學生,妳沒有讀,浪費的是大家的時間,要求他現場立刻讀過,並回答問題,此時學生必定會警覺到,我不能再以耍賴的方式來蒙混過關。

陳惠馨教授:
  可是我發現如果這樣做,學生會抱怨妳不是個好老師,甚至批評你對於課程都不準備,諸如此類的話語。不知道元豪是怎麼樣面對這個情況。
----------------------------------------------------------------------------------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Prof. Eleanor Wong
----------------------------------------------------------------------------------
廖元豪教授:
  我的方式跟Eleanor的做法類似,我會等他們回答,或是假若時間不夠,我會在學生名單上做些記錄,告訴他們成績將會因此受到影響。另外我發現一個問題,學生對於討論過程中的各方意見,顯得興趣缺缺,他們只想知道在那個題目背後的最終答案是什麼?他們都在等老師給最後的答案,也就是考試時,他們能夠寫出來的答案。

  另外一個就是在台灣,有的學生甚至老師,認為在一個案例下,似乎只有一種解決方式,而不盡可能的嘗試任何方法去尋找不同的答案,甚至認為那是浪費時間的。

劉宏恩教授:
  我想這裡的基本問題應該是我國的法學基礎教育,沒有一個能夠連接高中與大學之間的不同,在大一時沒有一個能夠教授法學基礎或技巧之類的課程,當然這是整個教育體制的問題,因為在高中整個教育方式就是老師提供資訊,因此學生有不適應的情況也是難免的。此外,沒有開設這種課程,其中一個因素,也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

王曉丹教授:
  我想請教一個有關的問題,當我在嘗試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時,他們常常會搞錯我所要表達的意思,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解決方式?
----------------------------------------------------------------------------------
左起黃泓帝巨同學、王曉丹教授、Prof. Eleanor Wong、陳惠馨院長、顏玉明教授、劉宏恩教授、廖元豪教授、李鎧仲同學
----------------------------------------------------------------------------------
Professor Wong:
  我想教學應該要盡可能的循序漸進,而不要一下子丟出過多的訊息給予學生,就像是打籃球,可能先練投籃、傳球、跑位等等,最後再進行比賽練習。讓學生從最基本的開始,然後不斷循環整個過程,在過程中,也適時的加強難度。

  我想最後我想表達的是,在從事整個創新教學的過程中,當然會遇到很多困難,這七年當中,我也被學生抱怨或是在課程大綱的規劃上,遇到了一些制度上的問題;但教學是一種學習,在我們不斷教學的過程,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幾年過後再回來看,會有很多的體會。我所提出的意見可能因為台灣學生與新加坡學生的不同,而不一定適用,但我相信你們能夠找到自己的方法,只要我們開始做,一定會有收穫。
----------------------------------------------------------------------------------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Prof. Eleanor W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