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關懷身障同學 法學院開設公益實習服務課程

【法學院記者王劭予報導】親身體驗身障者生活、培養關心弱勢的視野,法學院98學年度第二學期將開設「公益實習服務」課程,安排同學至各公益團體實習。授課教師江玉林表示,透過服務學習課程,能讓同學體會身障者的不便,從他們的角度經驗世界,進而反思自我,檢視既有認知及視野的不足。

法學院長方嘉麟表示,法學院自97學年起開始招收身心障礙同學,然而身障同學在就學中遇到了許多問題,「例如住宿環境與上下課途中,宿舍建築與教室設施都對他們的行動造成困擾」,雖然學校很努力改變,但部分硬體設施短期內卻無法調整。

法律系大一導師江玉林觀察,身障同學在政大校園生活及學習上,的確面臨各種不便,「宿舍的無障礙空間不足,且部分教室缺乏無障礙設施,必須上下樓梯,加上開放式校園,教室散佈各處,造成同學膝蓋過度磨損,必須以輪椅代步」。

江玉林表示,校園中有很多類型身障者,學校的確不容易全面顧及,然而同學們也缺乏認識與了解,因此期望藉由服務學習課程,讓同學體會身障者的生活,進而反思自身所學,培養主動性與積極性,「希望為身障生規劃適合的學習環境,也讓師生更認識他們」。

江玉林說,「法律」是一門人間學,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事,協助人們培養社會互動和人間交往的能力。透過法律可以解決問題,然而也有其侷限性,「法律也有無法可管的事,例如愛的問題」。他解釋,法律只是一個框架,法律解決問題,卻也可能是製造問題的來源,「最重要的是認識法律無力的地方」,也是開課的目的。

「公益實習服務」課程將安排同學至學校心理諮商中心、中華民國殘障聯盟、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等公益團體實習。江玉林表示,其實法學院關注社會公益行之有年,過去廖元豪、林佳和老師都曾開設相關課程,期待藉此累積傳承經驗。「對社會公益的關懷,將逐漸成為法學院的重要方向」。

服務學習課程—公益實習服務,每週五中午1-2時在綜合院館北棟270201教室上課,開放全校同學選修。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法學院推動國際研究合作 教師獲國科會補助

法律系特聘教授陳惠馨。            攝影/王劭予
----------------------------------------------------------------------------------
【法學院記者吳志剛報導】國科會去年底公布台德(NSC-DAAD)合作研究人員交流計畫核定補助名單,法學院教授陳惠馨、陳志輝與德國慕尼黑大學共同合作「無犯罪無刑法(罪刑法定主義)在法哲學與法制史、歐洲與亞洲之間」計畫獲選;陳起行提出「個人資料保護之比較研究與國際間最佳實踐的探討」研究,也獲歐盟重視,成功加入FP7(the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團隊,並得到國科會補助。

法學院與德國合作的「無犯罪無刑法(罪刑法定主義)在法哲學與法制史、歐洲與亞洲之間」研究計畫為期兩年,由陳惠馨主持、陳志輝協同,與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Schünemann及Greco共同組成研究團隊。國科會將補助一年兩次台德互訪期間食宿與機票費用。
法律系助理教授陳志輝。            攝影/王劭予
----------------------------------------------------------------------------------
陳惠馨及陳志輝回憶,頂尖大學計畫稍早邀訪德國教授來台,當時雙方都有意組成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共同興趣議題,「這是頂尖大學計畫執行的邊際效果」。跨國合作之外,陳惠馨表示,台德雙方的計劃主持人,都是由資深教授提攜一位學術界新進學者,「代表學術界跨世代傳承的意味」。

歐盟FP7研究方面,陳起行教授聚焦生物辨識技術與個人資訊保護的法律倫理問題,並將在亞太地區推動相關議題討論。陳起行表示,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及辨識技術的進步,現代科技已能運用紅外線遙測系統,收集傳染病帶原者體溫,或以指紋、虹膜等辨識技術,得到個人生物特徵等資訊。但如何防止被有心人不當利用,並兼顧科技發展與個人隱私權維護,「須透過跨領域的對話與研究,才能在科技與隱私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法律系教授陳起行。              攝影/王劭予
----------------------------------------------------------------------------------
陳起行表示,加入歐盟FP7團隊可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萊布尼茲法學研究中心、義大利CSSC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Society and Citizenship)與香港理工大學等一流研究機構合作,組成跨國團隊研究。未來也將在台北、北京籌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建置治理網站(Governance Web),提供有組織、規劃的平台,「讓世界各國的專家交流意見,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97年詹鎮榮教授亦以「博奕—國家管制與全球供給」為題,成為唯一以法學領域獲得補助之計畫。詹鎮榮教授與德國教授Ennuschat的研究計畫,則緣於兩人在德國便已相識,「我們年齡相近,共同專長均為經濟行政法領域,因而產生學術合作的構想」。特別的是,雙方的研究團隊都納入研究生,也具備培養學術界新星的意義。詹鎮榮指出,博奕法制已從過去單純的刑罰管制,演變成現今經濟行政法領域的新興問題。
法律系詹鎮榮副教授。             攝影/王劭予
----------------------------------------------------------------------------------
詹鎮榮強調,台灣在此領域上,並非單向繼受德國法,「以計畫執行一年的成果來看,德方對於台灣由身心障礙者販售彩券,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做法,認為很值得參考。」此外,德國學者對於WTO體制下的博奕法制,特別是香港、澳門的制度,不但印象深刻,亦表達高度研究興趣。

陳惠馨希望藉由台德雙方跨國學術合作,為往後更大型研究奠下基礎,建立長期學術關係。陳起行也期待,透過FP7能將歐盟體系納入研究團隊、延伸議題範圍,擴大政大及法學院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陳煥生教授 見證法學院歷史

陳煥生教授。               照片提供/法學院
----------------------------------------------------------------------------------
【法學院記者方怡文、吳志剛、沈祺雲、謝孟釗報導】從重慶南岸的中央政治學校法政系(今政大法律系前身)畢業,到指南山腳下的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任教;今年已屆90高齡的陳煥生教授,與政大法學院的緣份綿延半個世紀以上,幾乎見證了政大法學院的全部歷史。

「我念書的時候,畢業要修192個學分,有特別刑法像稅徵法、戰犯法,也要修商法。要修習日文等第二外語,寫一篇論文、還要通過畢業考試 。」陳煥生一一算來,最後笑著補上一句:「而且我們還要躲警報!」

這樣嚴格又艱苦的求學環境,是中央政治學校當時的時空背景使然。作為12期的校友,陳煥生就讀時,正值對日抗戰,師資、物資都極為缺乏 ,校內系別不多,也沒有法律系的單獨編制,只將法律與政治合併為「法政系」。

此時的中央政治學校學生名額不多,入學標準極為嚴格,經過筆試、口試等層層關卡,最後只有全國前十名的學生才能錄取。但只要錄取,就 能享有絕大多數的資源。

陳煥生回憶,當時學校幾乎沒有一本教科書,上課只能用像草紙一般粗劣的筆記紙,抄寫老師口頭講授的內容。但在這樣的窘困下,學校仍一 手包辦學生的伙食與住宿費用,每個月還發給公費;對於像他這樣「走了50天才到學校」,或是經歷「家裡賣了一倉稻穀,才能供兒子去四川 念書」等家境不寬裕的同學來說,這些支持成為他們能安心求學的最大後盾;「我到現在,都對學校很感恩。」

除了經濟支持外,不多但傑出的師資,也是陳煥生感念學校的原因之一。陳煥生說,當時的中央政治學校法政系,是專門培養行政官員的搖籃 ,論學術研究的名氣,還不如朝陽大學法律系、東吳大學法律系等校,但在林紀東、薩孟武等優秀教師教導下,學習討論風氣非常興盛。他回 憶,當時全系總人數只有50人左右,以男生居多,朝夕相處加上抗戰的危機感,同學們極為團結,友誼也非常深厚,直到畢業以後,仍時有往來。

民國35年,陳煥生自中央政治學校法政系畢業,旋即被分發到台灣擔任法官,不久後結婚,從此在台灣落地生根,歷任地院、高院、最高院民 刑庭法官,累積了豐厚的實務經驗。

而在畢業30年後,陳煥生又回到母校:只不過,地點從重慶換到了台北木柵,校名換成了政治大學,而他的身分,也從學生換成老師。
法學院學生訪問陳煥生教授。        照片提供/法學院
----------------------------------------------------------------------------------
民國65年至87年間,陳煥生一直任教於政大法學院,講授刑法、刑事訴訟法等科目。陳煥生自謙,自己真正研讀法律的時間,是從這時候開始 的:「我以前都是念個皮毛,是當了老師之後,才真正開始鑽研法律。」這段時間,陳煥生不斷活用過往豐富的實務經驗,提升學術研究與教 學,除了建立自己深厚的學養,更作育出無數英才,如今任教於政大法學院的楊淑文、陳惠馨、方嘉麟、郭明政、趙德樞、陳洸岳等老師,當 年都曾是陳煥生的學生。

30多年的教學生涯,陳煥生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不能遲到!」他表示,曾經有位學生因為睡過頭,期末考整整遲到一小時,他於是拒絕讓那位 同學參加考試,「我要教學生學會尊重他人」。

除此之外,陳煥生也特別注重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認為只有當學生靜下心來,慎思明辨,才能對法學融會貫通。不過,雖然上課要求嚴格, 陳煥生給分卻很大方,「我當人家的大概沒有,除非那個人求我把他當掉。」

一路看著政大成長蛻變,民國80年並籌備創立政大法律系校友會,陳煥生認為,政大法學院一直在進步,無論是學校設備或人才培育都表現亮 眼。「在司法界還有『無政大不開會』的說法!」陳煥生期許政大能精益求精,更多方面求發展。
----------------------------------------------------------------------------------
陳煥生教授—法學院歷史的見證者。       攝影/王劭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