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台日法律學術盛會 激盪交流火花

左起法律系王千維教授、院長陳惠馨教授、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尾崎一郎教授、鈴木賢教授       攝影╱黃婉蕙、陳文澤
----------------------------------------------------------------------------------
【法學院訊】「北海道大學、政治大學法學院共同研討會」3月15日在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北棟13樓會議室展開,邀集政治大學法學院與北海道大學的23名師生共同探討兩國在繼受外國法後,一百年來的法律體制現況,現場討論氣氛熱絡、發言十分踴躍。

會議區分為上、下午場次。上午場次以民法、財經法學討論主題,由政大法學院教授王千維主持。會議開始先由政大法學院長陳惠馨致詞,她鼓勵兩校學生從碩士班階段,就開始規劃並進行學術交流,這次研討會是個開始,希望未來可以持續進行,並透過對話,了解台日在繼受外國法一百年後,比較法律制度上的異同。

政大法學院與北大於民國94年簽訂交流協定至今,致力推動兩校之交流,但先前的交流以交換學生方式為主。因此,政大法學院長陳惠馨說,此次能跨海舉辦研討會,「真的非常難得」。

法學院院長陳惠馨教授致詞       攝影╱黃婉蕙、陳文澤
----------------------------------------------------------------------------------
致詞中,北大教授尾崎一郎與陳院長一致提到,目前的法研所教育正走向多元,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其中尤為重要就是加強與國外大學的合作關係。尾崎教授表示,這次的研討會就是最好的契機,「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彼此應該多多溝與交流。

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鈴木賢教授及尾崎一郎教授                          攝影╱黃婉蕙、陳文澤
----------------------------------------------------------------------------------
第一場【民法學、財經法學】—法學教育紮實 討論深具啟發
第一場報告,北大的韓裔博士生朴鍾碩首先提出「財產權的等級問題」報告。他以幾個有趣的問題作開場:「俄羅斯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與紐約市民買自有土地給中東人有何不同?」、「若豐田汽車在美國買下土地建工廠,那麼這些土地將變成日本領土嗎?」、「馬爾地夫因地球暖化而漸消失,若舉國遷移應如何維持國家運作?」

朴鍾碩主張,財產權的概念應區分為「上級」與「下級」。上級專指某國家與它國之間的處分、租賃或抵押關係,下級則指擁有財產的主體(非國家)可以將財產處分、租賃、抵押給另一個經濟主體。

評論人政大教授吳瑾瑜在討論時認為區分上、下級,是「特別的觀點」,評論人尾崎教授也讚許這樣的想法「很具啟發性」。在場學生也提出:「與其說阿拉斯加是國家主權的改變,不如說是皇帝個人的財產交易?」等問題,引發現場熱烈的討論。

政大法研所研究生高上茹則提出「民法一九一條之三與危險責任之討論」,我國立法上關於工作、活動的「危險責任」規範,在實務、學界兼引發爭議。高上茹希望藉此論文,回到義大利母法的精神重新討論。評論人尾崎教授特別讚許台灣法律論文立論方式的嚴謹,可見法學教育的紮實。

北大研究生程龍從「分析論」與「集合物論」兩個觀點來討論「集合物動產與擔保」的問題,日本的判例與學說目前傾向支持集合物論的觀點。

最後一場報告,由政大博士生楊宏暉帶來關於交易「資訊不對稱」與「締約前資訊揭露」的討論,主張應將信賴關係「加以規範」。評論人吳瑾瑜先贊同消費者保護是現代社會最注重的問題之一。但她接著提醒:「消費者承擔的風險並沒有變小,現代人面對反而是『資訊過量』的焦慮,這可能才是最該解決的問題。」

延續上午的熱絡討論後,「台日法律制度比較」研討會下午轉向行政法學、基礎法學和勞動法學等議題,繼續分享台灣和日本兩地的法學思維和實務經驗。

研討會現場討論熱烈          攝影╱黃婉蕙、陳文澤
----------------------------------------------------------------------------------
第二場【基礎法學、公法學】—台日法律現況分析 實地比較法機會難得
第二場研討項目是行政處分、行政爭訟、日韓外交等實務問題與「正義」內涵的激盪。

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碩士生兒玉弘發表了「行政處分的不可爭力之考察」小論文,比較德國和日本法制,主張引入德國法上的行政程序恢復制度,使不可爭的行政處分確定後,仍有提起權利救濟的機會。

政大法研所博士班學生,也是現任的台灣高等法院法官闕銘富則提出「確認訴訟」小論文,探討台灣法院實務,是否有成立日本法上的「不作為違法確認之訴」此一訴訟類型的可能。因兒玉弘和闕銘富的論文主題均為行政法,又牽涉到德、日、台三國的立法比較和實務適用問題,二人討論十分熱烈。政大法學院院長陳惠馨也加入此一討論,分享自身教授「台日法律制度之比較」課程中,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以人口比例而言,台灣每人提出的行政訴訟數量,是日本的120倍,這個現象的背後原因為何?」

陳惠馨表示,曾有學生認為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因為日本行政官員素質較高,因此違法爭議情事比台灣少。」兒玉弘聞言後大笑道:「不是這樣!」他表示,是因為日本過去的行政訴訟制度設計,讓人民極易敗訴,「花多少錢,找多好的律師都沒有用」,因而會提起行政爭訟的人極少,直到2004年修法後,此情況才逐漸改善。

政大法研所基法組學生何宗恩則以「多元文化的正義觀─論Michael Walzer的複雜平等Complex Equality」為題,分析「何謂正義」此一法學中的大哉問。他以Walzer的理論為基礎,指出正義的重點並非絕對平等,而是「誰分配了什麼東西給誰」的分配正義觀念;在分配的過程中,必須要能打破單一概念詮釋物品意義,而要讓多元文化論述互相激盪,才可能達成真正的多元文化正義。

在討論過程中,何宗恩表示自己會發想這個題目,關注點是台灣現行的著作權法,乃是受美國影響而全盤移植,卻沒有考慮到在地化的問題,造成著作權法適用上的許多不合理現象,讓他思考「法律變成法律後,是否會成為一個壓迫他人的單一概念」,因而撰寫本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探討繼受法中,如何發展多元法律論述。

除了法學討論外,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大學院學生井上明也發表了「迎合輿論的外交─以北朝鮮被綁架受害者為中心」此一外交政策探討的論文。井上明從日本人被北朝鮮綁架的「家族自救會」時事問題切入,主張為了東亞局勢安定,日本不應過份使用強硬的外交策略,而應該回到平壤宣言、六國協議等合作框架,發展更靈活務實的外交方針。但現場同學提問「要如何達到此一目標」時,北海道大學教師鈴木賢開玩笑說:「如果他能知道每一步怎麼做,就可以當首相了!」引來哄堂大笑。

第二場研討講評人政大法律系教授陳起行、劉宗德二人,都從自身研究出發,稱讚本場討論氣氛活絡,「是很難得的實地比較法機會」。
----------------------------------------------------------------------------------
第三場【勞動法學、社會法學】—社會保險法應回應社會需求
左起法律系林佳和教授、郭明政系主任、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尾崎一郎教授、鈴木賢教授            攝影╱陳文澤
----------------------------------------------------------------------------------
第三場的討論主軸,則圍繞著社會法上的醫療保險、國民年金等問題。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班學生三蒲保紀發表「日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概要與課題」小論文,政大法研所博士班學生林永裕也以「台灣勞動年金及國民年金保險改革」為題做了扼要的報告,各自介紹日本、台灣兩地的社會保險制度和面臨困境,諸如高齡化社會、保費遲滯造成的財務危機等,都是台日共同面對的問題。除此之外,林永裕也從台灣社會保險發展過程中指出,台灣社會保險過度偏重「軍公教」「勞工」「農民」等身分別,造成不合理的現象,應破除身分投保,改採契約。

第三場講評人北海道大學教授尾崎一郎表示,社會保險關係到國家統治基礎,可以從更宏觀的面向加以研究,但兩位報告人報告內容,都是微觀的制度設計,較為可惜。政大法律系教授林佳和也認為,法律作為一種規範,應有能力回應社會變遷的要求,如社會保險的世代正義概念,可以有更深入的研究。

隨著第三場講評結束,本次研討會活動也到了尾聲。北海道大學教授鈴木賢在閉幕式時致詞表示,藉著這場會議,不只讓台灣和日本的法學學者有機會直接交流,更跨越了民法、行政法、社會法和法哲學等多種領域,開拓學生視野,是「非常成功,非常有價值的一次機會。」政大法學院院長陳惠馨則回應說,今天的活動只是暖身,做為同樣繼受德國法的台日兩地,未來還需要更多的交流對話,「今天的結束,是下次合作的開始。」

研討會參與人數踴躍              攝影╱陳文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