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黃立教授 成立法科所的幕後推手


一手推動成立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的黃立教授。  攝影/王劭予
----------------------------------------------------------------------------------
【法學院訊】成立於1958年的政大法學院,迄今超過半世紀,是政大最初成立的文、法、商三院之一,除了法律系外,近年更成立「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而一手催生這個研究所的就是政大法律系校友、曾任法學院長的黃立教授。

成立五年來,政大法科所已經成為法學院不可或缺的一環,扮演了傳統法學教育和新科技間的橋梁,與社會發展緊密連結。「我們一開始規劃的方向,就跟台大不同。」黃立指出,政大法科所類似美國學制,必修學分少,目標讓學生具備職場上必要的法律知識,但不要求他們改變行業、轉任司法人員,「法科所不是要培養第一流的律師,而是要培養出有能力應用法律的科技人才。」

黃立以法科所五大學程,也是他近年研究重點「工程與法律」為例,指出如捷運、高速公路、隧道等工程案之招標,其訴訟標的動輒破億元,因為牽涉到工程技術的高度專業,傳統法學教育所教出的學生往往難以處理,而專業的工程師又不懂法律,其中糾紛難以解決。同樣的,醫療糾紛案件發生頻率甚高,如何處理此類案件,也有待法學與醫學的整合。

黃立以「如虎添翼」比喻,認為法科所學生的本行是老虎的身體,法律才是加上去的翅膀,「我們要作介面整合,讓學生能直接用法律解決問題。」他也以「預防法學」來概括政大法科所的發展方向,表示傳統法學教育著重於問題發生後的善後處理,但法科所的目的,要讓各領域的人才都了解法律,能夠事前預防訟爭。

致力讓法學教育更普及,在法學院長任內,黃立也改革法碩專班的考試科目,廢考法學緒論等專業科目,只考語文。「我們要公平招收各科人才」,也是黃立致力消弭傳統法學教育「壁壘分明」的一貫作風。

從日韓等國的法學教育改革,看到法學發展的新方向,包括成立法科所、法碩專班考試制度改革,黃立功不可沒。即使卸下院長一職,黃立也繼續協助政大法學院與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合辦「工程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兩個月以當前實務界最關切的熱門問題為主軸,讓政大法學院不斷與外界互動,持續黃立所稱「介面整合」的跨領域法律平台。

左起黃立教授、謝孟釗同學、方怡文同學。    攝影/王劭予
----------------------------------------------------------------------------------
從第二屆政大法律學生到法學院院長,黃立回顧五十年來的歷程,「時代在變,學生和老師的素質都比以前好。」

他回憶自己民國52年念大學時,法律系教師多半是法官兼任,師資也極少,「全部老師大概在12位以下」,上課教室就在現在的商學院大樓位置,一間系辦和幾間教室,加上40名大學部學生,就是全部的法學院,沒有設置研究所,實習法庭也非常克難。

黃立謙稱自己「並不是特別用功的學生」,當初念法律也只是因為剛好考試分發進來,「雖然父親是律師,但我原本對法律並沒有什麼興趣。」大學前三年,黃立多半的時間都參加橋牌社的活動,到處參加比賽,「到了大四時才想到要念研究所。」準備一年後,他順利考上台大法研所,之後又獲得政府獎學金而到奧地利大學攻讀博士。

1988年,黃立進入政大任教至今,作育英才無數,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和學生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沒有隔閡,許多學生留學返國後都會來找他敘舊。

20多年教學經驗,黃立常建議法律系學生「眼中不要只有國考」,應該把視野放寬,將國考視為一個人生階段,但並非必然要走的路。

「國考就像緊箍咒卡住每個人,進來以後才發現,這行飯不好吃。」黃立表示,法律系學生應多培養多元專長,並增強語文能力,拓展視野,才能找出更多元的人生方向。

黃立教授(左)接受法學院學生訪問,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                          攝影/王劭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