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蘇永欽教授 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學者

前法學院長蘇永欽深耕學術也具行政實務經驗。照片提供/法學院
----------------------------------------------------------------------------------
【法學院記者謝孟釗報導】一頭銀髮、神情儒雅的蘇永欽,一談起研究就滔滔不絕,彷彿在上課般的詳細解說,眼中卻滿溢著研究的熱忱與光芒。除了是優秀的學者,蘇永欽也是豐富行政經驗的實務工作者,曾任政大法學院長、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副主委、行政院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主委等職。

蘇永欽在政大法學院長任期一半時,就借調到公平會任副主委,因此他親自推行的政策不多,但他當時的不少構想卻留了下來,成為日後法學院發展的參考。其中之一,就是法學院一系多所的方案。

蘇永欽表示,當時曾經考慮,是否要參考國外先例,在法學院內設一系多所。他表示,當時曾有部分學校發展多系一所,但因大學部學習內容不如研究所專精,在政大法學院討論看來,「這其實不是很成功的做法。」因而蘇永欽曾思考是否推動一系多所,讓法學院發展更全面,也較能爭取學學校資源。但最後因學校審查未通過,此案因此作罷。

除了法學院整體發展政策外,蘇永欽在院長任內還遇上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碩班不足額錄取」風波。蘇永欽回憶,當年考試時曾遇到某組錄取分數過低,連第一名的學生錄取成績都是不及格,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成績又差距過大,讓蘇永欽認為「全部看就會覺得,這也可以過,那將來就變成保障名額了!」因而決定讓該組不足額錄取。雖然引起師生不滿,但蘇永欽認為這樣的做法是為了避免學生取巧,「覺得那邊很容易進去」。

蘇永欽表示,若某學門發展不成熟,自然會面臨資源不足、學生不足的問題,解決之道應是讓該領域學門慢慢成長,而不是「一定要給它多少名額,那這結果就是它反而不容易成長。」

對學術表現要求極為嚴格,是蘇永欽一貫的處事態度,對人對己都是如此。

在學術領域中,蘇永欽是台灣法學界少數研究領域橫跨公法與私法,且都能卓然成一家之言的學者。在他的思考中,公法與私法是一個完整的整合體系:「要把不同科目之間的關連性串連起來。」

蘇永欽的博士論文以公平交易法為題,返國後到政治大學任教,又致力於民法物權和憲法的研究,豐富完整的學術背景,讓他在整合公私法二種領域的研究上成果豐碩,並以「尋找民法典的新典範」獲得97年度國科會傑出學者,同時獲選政大特聘講座教授。

「我們現在都把民法典當成聖牛,不能碰,但這是不對的。」蘇永欽表示,有鑒於廿一世紀以來,國家和社會的互動日漸密切,公領域的界限逐漸模糊,師承自廿世紀德國民法典的台灣民法勢必要大幅修正,才能適應社會新趨勢;「我們現在太保守,只想著細部修改、判例修改,沒有去開創新的典範。」

在學術上表現斐然,但蘇永欽卻笑稱,自己作為一位教師,被打上「遜斃了」的評語。「我自己要求很高,但要求學生很低;我上課從來不講笑話,也不講故事。後來我小孩去上大學以後,說我這樣遜斃了。」

不過,上課不講笑話也不講故事的蘇永欽,下課後卻會和學生玩在一起。他說和研究所第一屆、第二屆的學生關係維持最好,從學生在校到畢業,經常相約打籃球、爬山。「之前我們組成籃球隊,南北征戰打了十幾年,現在打不動了,才換成一起去爬山。」「我們現在說要把籃球隊改名叫『秤鉈隊』,背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體重。」

從民國70年進入政大任教至今,蘇永欽稱自己對政大的感情是「絕無貳心」,「我們一家都住在這裡,扎根在此。」蘇永欽希望政大未來能著重在政大原有的人文科學優勢上,盡力發展,而毋須為求發展為「完全大學」而顧此失彼;一如他認為法學教育改革一味移植美國、日本制度,還不如從基礎做起,重視學生對體系知識的整合吸收,更能達到教育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