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陳煥生教授 見證法學院歷史

陳煥生教授。               照片提供/法學院
----------------------------------------------------------------------------------
【法學院記者方怡文、吳志剛、沈祺雲、謝孟釗報導】從重慶南岸的中央政治學校法政系(今政大法律系前身)畢業,到指南山腳下的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任教;今年已屆90高齡的陳煥生教授,與政大法學院的緣份綿延半個世紀以上,幾乎見證了政大法學院的全部歷史。

「我念書的時候,畢業要修192個學分,有特別刑法像稅徵法、戰犯法,也要修商法。要修習日文等第二外語,寫一篇論文、還要通過畢業考試 。」陳煥生一一算來,最後笑著補上一句:「而且我們還要躲警報!」

這樣嚴格又艱苦的求學環境,是中央政治學校當時的時空背景使然。作為12期的校友,陳煥生就讀時,正值對日抗戰,師資、物資都極為缺乏 ,校內系別不多,也沒有法律系的單獨編制,只將法律與政治合併為「法政系」。

此時的中央政治學校學生名額不多,入學標準極為嚴格,經過筆試、口試等層層關卡,最後只有全國前十名的學生才能錄取。但只要錄取,就 能享有絕大多數的資源。

陳煥生回憶,當時學校幾乎沒有一本教科書,上課只能用像草紙一般粗劣的筆記紙,抄寫老師口頭講授的內容。但在這樣的窘困下,學校仍一 手包辦學生的伙食與住宿費用,每個月還發給公費;對於像他這樣「走了50天才到學校」,或是經歷「家裡賣了一倉稻穀,才能供兒子去四川 念書」等家境不寬裕的同學來說,這些支持成為他們能安心求學的最大後盾;「我到現在,都對學校很感恩。」

除了經濟支持外,不多但傑出的師資,也是陳煥生感念學校的原因之一。陳煥生說,當時的中央政治學校法政系,是專門培養行政官員的搖籃 ,論學術研究的名氣,還不如朝陽大學法律系、東吳大學法律系等校,但在林紀東、薩孟武等優秀教師教導下,學習討論風氣非常興盛。他回 憶,當時全系總人數只有50人左右,以男生居多,朝夕相處加上抗戰的危機感,同學們極為團結,友誼也非常深厚,直到畢業以後,仍時有往來。

民國35年,陳煥生自中央政治學校法政系畢業,旋即被分發到台灣擔任法官,不久後結婚,從此在台灣落地生根,歷任地院、高院、最高院民 刑庭法官,累積了豐厚的實務經驗。

而在畢業30年後,陳煥生又回到母校:只不過,地點從重慶換到了台北木柵,校名換成了政治大學,而他的身分,也從學生換成老師。
法學院學生訪問陳煥生教授。        照片提供/法學院
----------------------------------------------------------------------------------
民國65年至87年間,陳煥生一直任教於政大法學院,講授刑法、刑事訴訟法等科目。陳煥生自謙,自己真正研讀法律的時間,是從這時候開始 的:「我以前都是念個皮毛,是當了老師之後,才真正開始鑽研法律。」這段時間,陳煥生不斷活用過往豐富的實務經驗,提升學術研究與教 學,除了建立自己深厚的學養,更作育出無數英才,如今任教於政大法學院的楊淑文、陳惠馨、方嘉麟、郭明政、趙德樞、陳洸岳等老師,當 年都曾是陳煥生的學生。

30多年的教學生涯,陳煥生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不能遲到!」他表示,曾經有位學生因為睡過頭,期末考整整遲到一小時,他於是拒絕讓那位 同學參加考試,「我要教學生學會尊重他人」。

除此之外,陳煥生也特別注重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認為只有當學生靜下心來,慎思明辨,才能對法學融會貫通。不過,雖然上課要求嚴格, 陳煥生給分卻很大方,「我當人家的大概沒有,除非那個人求我把他當掉。」

一路看著政大成長蛻變,民國80年並籌備創立政大法律系校友會,陳煥生認為,政大法學院一直在進步,無論是學校設備或人才培育都表現亮 眼。「在司法界還有『無政大不開會』的說法!」陳煥生期許政大能精益求精,更多方面求發展。
----------------------------------------------------------------------------------
陳煥生教授—法學院歷史的見證者。       攝影/王劭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