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2009年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國際院務諮詢會議  暨法學文化教育系列座談(一)

左起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米健院長、郭明政系主任、詹鎮榮教授、陳惠馨院長、楊芳賢教授、方嘉麟副院長     攝影/王劭予
----------------------------------------------------------------------------------

時間:2009年7月13日(星期一)上午10:00~12:00

地點:綜合院館北棟16F教師休息室

討論主題:中德法學院經營策略與政大、中國政法、澳門科大三聯     學位學程

主講貴賓:米健教授(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

與會者:陳惠馨院長、方嘉麟副院長、郭明政系主任、楊芳賢教     授、詹鎮榮教授

列席:李琬惠秘書、馬可珍助教、孫寶臨同學

記錄:孫寶臨同學

攝影:王劭予助教

----------------------------------------------------------------------------------
陳惠馨院長:
各位老師,我想我們今天討論的標題是中德法學經營策略。今天我們主要就是坐在一起談,並且寫個目標:有沒有可能政大與政法大學甚至與新加坡或是澳門都有合作的可能。

我尤其是想請教米健老師,因為米老師這幾年與德國是個有系統性的經營。雖然我們政大法學院有將近二十幾位老師留德,但是長久以來我們與德國的來往都是個別的。

例如我畢業與雷根斯堡大學,但畢業後我可能只和早期在雷根斯堡大學任教或是只與認識的老師聯繫。所以系統性、制度性的結合在政大是比較少的。

但我們這幾年來想要超越個人,畢竟系統性的經營才能讓學生一開始在學生時代就能在全球化的環境下與其他學生有文化交流,以上就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
----------------------------------------------------------------------------------
米健院長:
謝謝陳院長。我也非常榮幸能夠在政大以及國際院務會議的概念下與政大的老師交流一些辦學的合作體會。我想就這個題目我首先講些目前基本的情況,然後在過程中再由大家提些問題來互相討論。

以下是我一個思路的脈絡:首先是先建立一個中心,然後在中心的基礎上成立學院並且由德國人主辦,簽了協議後希望這部分能早一點進行。因為尚未簽此協議,所以這個與德國人的合作應該說是欠缺一個基礎,不過實體上已經在操作了。

待會在交流過程中由此脈絡就能看得清楚我們最初是怎麼做的以及怎麼擴展。首先我先講一下中德法學院的現況:中德法學院醞釀於2002年,2004年開始每一年都有招生,目前已經畢業了兩批學生。

郭明政教授:
都是碩士生嗎?

米健院長:
都是碩士生。今年總共招了五十二位學生,但裡面有十一個是當時的校長沒有跟中德法學院商量就採取五年制雙學士本碩聯合制所招的學生。

這些學生五年內讀三年法律與二年德語,之後免考試就能進入中德法學院再讀兩年。我自己是不接受此提案,因為大陸是四年的本科學習加上三年的碩士才是完整的。

只有兩年學習法律,在德國是最忌諱的,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法律學習,此情況德方不會承認。這些學生七年中只學法律四年,德文三年,而我們正常學生四年全都學法律,然後通過國家大學統一的碩士考試再進入學院,兩年在中國讀,一年在德國。

這十一位學生有些矛盾,所以這件事情顯示出學校一定要與學制配合,不然就會產生與此事件類似的混亂。
----------------------------------------------------------------------------------左起郭明政系主任、詹鎮榮教授、陳惠馨院長、楊芳賢教授、方嘉麟副院長、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米健院長(前中) 攝影/王劭予
----------------------------------------------------------------------------------
郭明政教授:
這十一位都是高中畢業生?

米健院長:
不,都是大學本科生。他們十一位是在五年中拿了兩個學士學位一個是法學的,一個是德文的。

方嘉麟教授:
就是本碩聯合制下所產生的。

米健院長:
沒錯。高中畢業考上大學後,這五年中讀三年德文,兩年法律,然後直接進入中德法學院。但是正常的基礎是考上大學後,先學四年法學專業,然後完整學習法律後,通過統一考試再進來。

方嘉麟教授:
請問一下四年專業通通都是法律嗎?會像我們政大大一、大二通識課佔的比率很大嗎?法律本科佔的比率大概是幾年?

米健院長:
第一年就有法律專業課,也有通識課,不過佔的份量非常小。

郭明政教授:
政大法律系大一到大四都是讀法律,但是規定要修大概30學分的通識課程。

方嘉麟教授:
差不多佔了四分之一的比率。

米健院長:
澳大也是通識課佔了二十幾個到三十學分,要修習的科目像是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等。

方嘉麟教授:
請問畢業學分是幾分?

米健院長:
四年是一百四十幾到一百五十學分。通識只佔了差不多五分之一,不比你們多。

郭明政教授:
請問那十一位學生是今年招生的還是之前就招生的?

米健院長:
幾年前就招了。

陳惠馨院長:
所以他們事實上已經修完五年課程了,只是非學習四年的法律,只有兩年。

米健院長:
他們的問題就是招生廣告已經打了,如果學生一鬧告到教育部的事情讓學校很害怕。

郭明政教授:
那五年前有招這種學生嗎?四年前有嗎?三年前呢?

米健院長:
現在就這一批學生而已。學校的任務就是叫我們解決這一批學生,所以我們現在只能接受。其實他們是意外,所以嚴格來說按照計畫我們的學生是只有四十一位。

郭明政教授:
所以這四十一個學生都是已經讀完本科在來的。

米健院長:
對。而且報考我們學院有一百五十人,我們只招了二十三個人。

方嘉麟教授:
那剩下的十八人呢?

米健院長:
有七人是由所謂的免推生所招進來的,是比較優秀的學生。剩下的十一位是擴大招生。

郭明政教授:
高中畢業讀五年的學制不是已經暫停了嗎?

米健院長:
但學校仍然在走,依然將招生簡章發出去。但實際上學生知道這事實上是有困難的,所以敢來讀的學生不多。而且當年這十一位學生是由外語學院所招生,讀完三年德文後,再去外院讀兩年的法律,這是很不正規的。

郭明政教授:
所以現在還有一批學生在外語學院嗎?

米健院長:
還有。但是我們不管,因為那批學生已經畢業了。其實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沒有程序,沒有考慮到學制的安排。這件事情我簡單解釋到這裡。

陳惠馨院長:
中德法學院兩年在中國讀書一年在德國的學制只有中德法學院有嗎?

米健院長:
全中國就只有我們一家。

郭明政教授:
是全部的學生都可以到德國一年嗎?
左起郭明政系主任、詹鎮榮教授。        攝影/王劭予
----------------------------------------------------------------------------------
米健院長:
不是全部。德國方面最初只給了十五個獎學金名額。他們歐洲有個合作原則是各出一半的獎學金,但是大陸方面卻強調經濟上比較困難而且德方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也接受。

所以獎學金我們拿出200歐元,他們拿出四百歐元,加起來給學生六百歐元。後來名額又增為二十個,我們現在正準備與他們商談給到25個名額。

這是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一個大的投資,據我所知在中國境內,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給一個學校裡一個法學專業的獎學金達到20個名額,是從來沒有的。包括北大雖然可能有十幾二十個名額,但是不會只給法學院。

郭明政教授:
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有全國的獎學金?

米健院長:
沒錯。因為有跟國外合作,所以拿出20個名額是個很大的數字,也有很多吸引力。今年德國的註冊費調高了25歐元,還是由德方支付,因為政法大學不肯出。由此可知我們辦這個學院很困難,要跟學校打交道,還要跟德國人打交道。

我們中德法學院是比較法專業,所以我們有個原則,不是所有的學生進來後一定要學習德語然後到德國去,你可以去美國或其他國家學習,但是只有去德國有獎學金,你只要通過德語檢定考試一般來說你就能去。

德國方面要求的標準是必須德福(TestDaf)檢定考試得到4個4級分即16級分,即便你考到18級分但有一科3級分也是不行的。我們的學生這幾年有好多都是考到17、18分走掉的,那我們就必須要和他們談判,說這個學生其實是不錯的,只是差了一分請給他們機會。

楊芳賢教授:
這個我完全可以體會。

米健院長:
現在遇到這些問題,基本上就讓我們德方的副院長去處理。

這也是近兩年才遇到的問題,雖然彼此尊重,但是她的思路與我不同,我認為應該要給我們的學生多一些機會,畢竟這些學生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才能進入我們這邊讀書,都是優秀的。為什麼要為了這偶然的一分兩分就整個改變了學生的人生方向。

方嘉麟教授:
所以她比西方人更講究制度性。雖然西方人講究制度性,但還是有彈性的。
左起楊芳賢教授、方嘉麟副院長。        攝影/王劭予
----------------------------------------------------------------------------------
米健院長:
她不像德國人一樣,認為你們是來學習我們的德國法律文化而比較寬容。她認為那些學生都得和她一樣優秀。我認為差了那一分兩分不會影響學生是否優秀,但她認為那就是一個指標。

我認為我們中德法學院的學生是政法大學內最辛苦的,我晚上十一點下班後,經過圖書館,看到的都是中德法學院的學生,一手夾著大字典,一手夾著專業書。他們辛苦的是你要先通過德福考試才能拿到入場券,也一定要把專業科目學習好。而且在兩年的學習期間中,要拿到三個德文的修課證書。

方嘉麟教授:
是指德國教授所開的課嗎?

米健院長:
是。再加上中國教授所開的至少兩門課以及德福考試,總共六個。那在德國的一年,也還需再拿兩個Certification,加起來才能獲得碩士資格。

詹鎮榮教授:
請問這個碩士學位是由哪一方所頒發?

米健院長:
是由中德雙方所頒發。所以是雙碩士。

陳惠馨院長:
還有一個德國的副院長在管理嗎?

米健院長:
沒錯,他是由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所派,也在我們中德法學院長駐並且開課。我是中方的院長,德方為表合作誠意在德國也有一個院長,但是實際上並不管理事務。

方嘉麟教授:
那三門課不一定都是由這名副院長所教授的?

米健院長:
不一定。我們每年至少請兩個德國教授來講課。

方嘉麟教授:
德國教授開課後在中德法學院多久?

米健院長:
一個月,甚至多一些。這些德方教授的住宿費由我們提供,其餘的零花錢以及往返機票錢都由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支付。至於他們原本在德國的待遇也不會變,所以這些教授也非常願意來中國教書。

方嘉麟教授:
所以這一個多月就要進行等同於一學期的密集教學?

米健院長:
沒錯,一個禮拜至少兩到三次的上課。

陳惠馨院長:
請問你們與哪些德國大學有合作?

米健院長:
有五所大學:弗萊堡大學、法蘭克福大學、慕尼克大學、漢堡大學和科隆大學。

方嘉麟教授:
請問去德國學習一年的課程與德國教授來中國開課的科目可以重複嗎?

米健院長:
基本上不能重複,有經過協調。但是舉例來說,同樣是民法,在中國學習的是中國民法,在德國學習的是德國民法。

方嘉麟教授:
那德國教授來中國開課是教授關於德國的法律嗎?

米健院長:
沒錯。但去到德國後,學生就不能再重複學習了。德國學校方面也都有課程清單。

方嘉麟教授:
那您請的那些德國教授有安排他們要交哪三門課嗎?

米健院長:
每年都不同。但我們有幾門學位必修課是獲得碩士學位必須修的,例如我們是比較法學院,所以比較法學概論是一定要修的,其餘像是法理學、民法、歐盟法、刑法。我們還有學位選修課,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例如消費者保護法、合同法等。

在課程計畫範圍內我們會安排至少德國教授講授一門學位必修課。其餘的選修課我們有老師開,就不會讓德國教授再開;我們的老師不開課的,就報給他們,由他們來請老師。

方嘉麟教授:
所以是你們先決定課程內容,他們在按照你們的課程計畫來安排老師?

米健院長:
課程的計畫安排,他們不參與,因為我們這方面是由中國的教育部安排,這點與德方不同。所以在談判過程中,我們也與德方一直強調,在中國大陸辦學時,有關研究生的培育規定,要依中國教育部的規定來安排課程。所以我辦這個學院是很辛苦的,有好幾次談判都會談崩。但我堅持在中國時一定要按照我們中國教育部的法律規定。

方嘉麟教授:
所以課程的規劃必須要提早就規劃好。

米健院長:
沒錯。提前半年要決定好全部的課程內容。

郭明政教授:
所以中國方面就依中國的法律給一個碩士學位;德國方面就依德國的法律也提供一個碩士學位。

方嘉麟教授:
所以去德國的那一年就由德國規劃。

郭明政教授:
德國通常一年修12個學分就可拿到碩士資格。

米健院長:
沒錯,與我們不同。

詹鎮榮教授:
那請問院長,畢業發表的Paper要用中文發表還是德文?

米健院長:
德文,而且要發表兩個PAPER。所以我說中德法學院辦起來是非常痛苦的,學生痛苦我們也痛苦。

方嘉麟教授:
那學生可以寫一篇論文,只是一個用中文發表,一個用德文發表嗎?

米健院長:
我們要求是這樣。但是德國方面與我們要求不同,他沒有要求這麼嚴格,不像我們要求碩士生三萬字以上。

方嘉麟教授:
所以題目是不是須要求是有關中德法律的比較,這樣才能以中文發表一篇,德文發表一篇?

米健院長:
我們學生一進來,兩個月就要選擇好導師,半年就要訂題。最晚一學年內就要完全擬好題目,並且中文部份要在出國之前完成百分之七十。

陳惠馨院長:
那學位必修科目要達到幾門?

米健院長:
在中國四個學期要達到六門上下。

陳惠馨院長:
那到德國呢?

米健院長:
到德國後至少要學習兩到三門。反正一共加起來應該是差不多九門。

方嘉麟教授:
所以不會有一學期要學到七或八門課這麼重的壓力。

陳惠馨院長:
不可能。通常德國一學期三門就差不多了。

米健院長:
因為我們學生很辛苦。有些學生入學時是完全不會德語的,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在兩年內將德語程度提升到能通過德福的一個水平。所以我們目前也發生一個矛盾,就是我們要求學生一定要通過德福考試拿到那張入場券,有的學生很認真就拼命學,但有基礎的就會比較輕鬆。

方嘉麟教授:
所以你們入學資格沒有要求德語程度?

米健院長:
完全不考慮。所以有些政法大學的學生在大學時,有了要報考中德學院的目標,就會自己去學習德語。但有些從外地大學來的學生,也許就沒有那個機會。而且我們的考試的確優先錄取有報考德語的學生,例如同樣考了360分,有一位是英文60分,有一位是德文60分,我們會優先錄取有報考德文的學生。

郭明政教授:
所以沒有德文也要有英文?

米健院長:
英文也是可以。研究生考試考外語一定要考英語,除了英語,德語法語都是可以的,因為我們是比較法學專業。但是中德法學院這一塊,雖然可以不學德語學別的語言,但是有德語的基礎對他是有好處的。

方嘉麟教授:
所以你們的名稱是「比較法學院」還是「中德法學院」?

米健院長:
應該這樣來說,在比較法學的專業下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中德學院,是大陸法制體系的;另外一個中美學院就是英美法制體系。

方嘉麟教授:
所以比較法學院是一個在中德學院以及中美學院之上的架構?

米健院長:
這就是我回北京後的一個目標。我從98年由德國回來後,就醞釀成立一個中國政法大學德國法研究中心。實際上我成立中德法學院的思路是一個三部曲:一、進行翻譯工作。二、成立一個機構進行科研層面上的交流。三、育人,即培養學生,建立起一個中德法學院,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全面發展。

中德法學院在這三部曲的發展是非常成功的,因為我們翻譯的這一套書在國內影響很大,所以國人就有比較大的興趣想去了解德國,而德國方面也對我們全面支持。

方嘉麟教授:
請問與德方五所大學合作方案裡,還有其他合作方式像是共同研究或研討會嗎?

米健院長:
在這份框架性協議裡第三條都有寫到,像是第三項科研裡所提到:「合作機構將就挑選出的法學問題共同舉辦聯合研討會。研討會應每兩年在德國和中國交替舉辦。

此外,中國政法大學和德國協議方將在短期訪問的框架內接受外國客座學者。德國合作方致力於與中國政法大學在培養博士研究生方面的合作。」但是我們現在展開的活動是有限的,即尚未全面的開展。

詹鎮榮教授:
請問院長,要如何授予學位給那些沒有拿到獎學金也沒有完成第三年德國課程的學生?

米健院長:
那就只會拿到中國方面的碩士。而且實際上在篩選能拿獎學金去德國的學生,是以德語檢定分數取捨的,同分的再依在校成績來評定。

郭明政教授:
請問德方副院長是長駐在政法大學嗎?

米健院長:
沒錯,已經快兩年了。

郭明政教授:
請問學生來源是來自全國各地嗎?屬於政法大學的學生又佔了大約多少呢?

米健院長:
是,學生來源來自全國各地。四十個學生裡頭政法大學的學生大約佔了十二到十五個名額。

郭明政教授:
是獨立招生嗎?

米健院長:
由我們出題的全國統一性考試,且在我們學校進行考試。

方嘉麟教授:
那考試的核心科目是什麼呢?

米健院長:
有三門課。專業基礎課是比較法概論;語言是英語或德語;專業科目是民商法、刑法。

方嘉麟教授:
所以專業科目還是可以由自己選擇?

米健院長:
沒錯。但畢竟我們是以比較法學為專業,命題上專業性不會太強,對學生才公平。所以出題程度雖深但還是能反映學生程度。我出題有個原則就是不要讓別人說不出話來,再由他所說的話來判斷他的水平如何。

郭明政教授:
請問四十個學生內有學過德語的學生大約佔了幾個?

米健院長:
我估計有十來個。有些學生在讀政法大學的時候因為有了考中德法學院的目標,自己就會去學習德語;有些像是吉大的學生也會自己去學習。但是事實上第一年來就上德籍教授的課是很吃力的,不過教授們的反應都很好,因為學生都很認真。

方嘉麟教授:
請問中德法學院有提供特別的協助在加強語言能力這方面嗎?

米健院長:
我們有一門是額外的德文課,但它並不是正規的放在那三門裡面的必修課。

郭明政教授:
一個禮拜差不多幾節課?

米健院長:
至少三節到四節。有的學生為了要過這門課,還自己花週末至外面學習,不然他報考中德法學院的願望就落空了。就因為這麼辛苦我也對中德法學院的學生說,雖然這兩年很辛苦,但過後回頭看會發現自己過的很充實。而且這兩年我們學生就業的情況也有改善。

詹鎮榮教授:
所以剛剛我也有想,沒有拿到獎學金的同學,憑藉著語言能力也能有其他的管道及出路。

米健院長:
沒錯。這兩年每年中國大陸大概提供了五千個獎學金提供學生出國,我們中德法學院的學生是申請一個就中一個。像是今年2009年,我們中國政法大學拿了國家教育部留學基金委員會的獎學金共有18位,其中中德法學院就佔了9位。這九位中有些還不去了,因為已經在就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找到了工作。

方嘉麟教授:
請問所有招收的學生也會去考國考嗎?

米健院長:
是。有些是在大學時候就完成司法考試,或至少在研究生二年級之前就會完成。在中德法學院裡學習,壓力非常大。前些時候,我們中德法學院的學生還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齣有關愛情的戲,是在全校公開演出的,我非常感動,因為我們學院的學生扣除每年必須出國的三分之一,剩不到百人,卻比那些幾百人幾千人的大院還活躍。

方嘉麟教授:
請問去大陸以外的學校留學,而那個學校收費,就須經過大陸教育部批准;如果那個學校不收錢,就不需教育部批准,就可以直接授予學位?

米健院長:
應該這樣說,如果我們與國外有一個合作項目,而這合作項目是對外公開招生且收學費,就須呈報教育部。

方嘉麟教授:
所以中德法學院的學位不需批准是因為在德國讀書免學費。

米健院長:
沒錯。而且人家還拿獎學金,這完全是一個學術交流活動,非營利性的活動。

方嘉麟教授:
如果政大法學院與中德法學院聯合授與雙學位的話,那是不是第三年來我們這邊讀書,但學費依舊是繳給你們,這樣就是不收學費的意思嗎?

米健院長:
沒錯,就不用上報教育部。但如果說我們倆合作,對外打出一個招生廣告與政大聯合培養碩士,兩年在大陸,一年在台灣,然後收取學費,這個可能就要上報教育部。但如果說我們合作但是我不單獨收費,就不用上報教育部。

郭明政教授:
我想陳老師也跟你說過我們曾經有過一個設立德國法學院的規劃。會有此規劃的背景是因為德國教授到台灣後,才發現許多政大教授有留德背景,如果他們德國也派兩個人來,成立一個與德方有結合的單位,並且也可與其他像是台大清大等學校合作。

有此想法的原因是德國在波蘭及立陶宛都有設立學校,並且得到德國聯邦政府的資助,他們就認為說也可在東亞設立一個德國的法律學校。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也可以去爭取一個比較法碩士學位學程,例如在必修的32學分中,有18個是在台灣修習完畢,剩餘的14個學分,可至德國或美國修習此學程。

在此體制下,我們不要做一般的碩士與博士,並且在這種特別的碩士學位study program下,與具多年經驗的中德法學院進行連結,可以互相使對方的學生交流。我想對我們推動此計畫會有一些幫助。

方嘉麟教授:
郭老師的意思是,希望我們的學生可以去你們學院修課。

郭明政教授:
甚至你們的學生也可至我們政大學習。因為我們要推動一個比較法碩士學位學程,不只是德國來我們這邊設置,我們也要提出一個相對的計畫。第一,我們可以向中德法學院取經,第二也可以增進我們彼此學生及老師之間的交流。

米健院長:
我覺得這裡目前有兩個問題。第一是關於比較法學專業的設置,大陸雖然現在是進入了教育部,但是現在社會上仍然對比較法不理解,也因此對學生的就業產生了影響,有很多人會疑惑什麼是比較法。

所以我這兩年一直與學校商量,看能不能在證書上寫上具體的法律部門,例如比較民商法,比較刑法。第二個問題是,德方面對有些問題很刻板,像是學生的人數一增加,他們就會要求增加教室及增加老師。

楊芳賢老師:
我是覺得要一步一步來。像是以台灣與中國的碩士生在課程方面能交換一年來學習來做基礎,先讓彼此有個認識以及交流,暫時還不要弄到這麼複雜的層面。

陳惠馨院長:
我先做個簡單的結論,今天的討論主要是彼此分享我們與德國合作的各種經驗。我還希望以後即將能看到台灣與大陸之間有雙聯學位的發展可能性。

另外我認為這是一個德國法與美國法之間文化的戰爭,因為與米健院長對談中,我能看出德國法的影響已經很深,並且獲得DAAD的協助。

如果美國法在這一波中國法律的建制下,能夠進入體系,將來美國對中國的影響會很大,當然德國也有此種目標想對其他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力。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發揮創造力,不只是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台灣更可以與香港、澳門、新加坡,來合作此比較法學程。

方嘉麟教授:
我是認為先把這個學程弄下來,至於其中專精的科目要有哪些,主要還是須視開課老師的狀況來決定。

郭明政教授:
我是覺得中國與台灣雙方可以互相共享學習德國法的資源,我們可以用一個比較法學程,雙方互相修習學程裡的課程,互相支援。

米健院長:
原則上,我本人是肯定對我們兩方的交流感興趣。我是認為,透過教育讓兩岸年輕人及教育界之間能在平和的狀態下互相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這樣對整個社會是有好處的。

我覺得這確實是件有益的事情,我肯定會繼續推動。雖然我們現在很難想像兩岸之後的發展會變成怎樣,但是至少以我們的角度能做點有益的事情去推動它。並且我認為台灣學生會有興趣去大陸了解情況,因為大陸市場非常廣大。

方嘉麟教授:
如果我覺得學生與老師之間也能夠互相交流,就更能帶動某些學科的研究及影響。

米健院長:
我也有如此想法想請台灣的老師去大陸講課,畢竟我們兩方之間的課程其實設計差不多。而且老師的互相交流其實比較容易做到。

另外最後我有個意見是,如果政大想搞個比較有特色的比較法學院,其實可以視野更開闊一點,不僅是與政法大學交流合作,我覺得就我目前所觀察,台灣學界的優勢就是學者們可以去思考此類純教育的問題,不會受太多外務慾望所影響,風氣較純正。因此我認為台灣大可以利用許多優勢,來實現理想。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智慧財產權國際研訓營 鑽研科技時代法律議題

兩岸法律科系學生與國內法律實務界人士共同參與法學院舉辦的智慧財產權國際研訓營,探討科技時代法律議題。照片提供/法學院
----------------------------------------------------------------------------------
【法律系訊】由法學院主辦智慧財產權國際研訓營(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Law and Technology;ISIP 2009)7月6日至19日在政治大學舉辦,多位國際學者接連帶來多場專題演講,分別從科技與法律觀點探討科技時代法律議題,參與者收穫良多。

研訓營開幕邀請國家講座教授、蘇永欽教授發表演講,隨後多位講者也延續蘇教授提出的法典化議題深入討論。像是第二天晚上,政大法律系教授陳起行就以An E-participation Web for Digital Copyright Norm: Theory and Practice為主軸,從理論演進的角度,聚焦法典到法律議題,再以數位版權網頁的網絡,思考現今社會中所衍伸而出的現象及問題,並藉由學術理論和社會背景的交錯,反思基礎知識對於立法、司法、和行政的貢獻。
----------------------------------------------------------------------------------

政大法律系教授陳起行演講,反思數位科技發展延伸的現象與法律問題。                  照片提供/法學院
----------------------------------------------------------------------------------
第三天晚上則由美國史丹佛大學法學院博士候選人李治安主講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Commons Movement,同時邀請世新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助理教授謝國廉擔任與談。謝老師曾先後在英文中國郵報(The China Post)及Morton Fraser LLP(英國愛丁堡的大型法律事務所)服務,實務經驗豐富,也帶領參與者能對智慧財產權議題產生更深度與廣度的思考。
美國史丹佛大學法學院博士候選人李治安主講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Commons Movement。  照片提供/法學院
----------------------------------------------------------------------------------
延續前幾天的基礎,第四天安排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沈宗倫主講Imported” Safe-Harbor Legal Model —Comments on Latest Legislation of ISP exemptions under Taiwanese Copyright Law,主要探討著作權法中,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免責問題,並分別從美國、歐盟著作權法的法規出發,進而檢視台灣這次修正著作權法相關法規的適用。會後討論時間,參與學員與老師都熱烈交流。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沈宗倫與參與學員探討網路提供者的免責問題。               照片提供/法學院
----------------------------------------------------------------------------------
此次ISIP活動,除政大法學院及研究所學生與外校學生之外,還有來自大陸北京、中國政法、浙江等大學博碩士班同學、以及國內法官及實務界人士,藉由學術菁英間的對談,激盪出思辨與對話的空間。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法律系教師參加ASLI亞洲法律學會 發表多篇論文

法律系主任郭明政(右)率領顏玉明教授(左)、張冠群教授(左二)參與ASLI亞洲法律學會。            照片提供/法學院
----------------------------------------------------------------------------------
【法學院記者王劭予報導】法律系主任郭明政、張冠群教授與顏玉明教授,日前至香港大學參加第六屆亞洲法律學會(ASLI, Asian Law Institute)年會,與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泰國、菲律賓等國,亞洲各國最頂尖的法律學者相互交流,提升台灣法學能見度與國際視野。2天研討會中,出席與會者高達200多人,發表論文數多達120篇,本院張冠群教授與顏玉明教授亦於會中發表論文,表現優越,系主任郭明政盛讚「這是100分的演出!」

第六屆亞洲法律學會(ASLI)年會於香港大學召開,今年主題為「Dynamics of Change in Asia」。政大法學院共有法律系主任郭明政、張冠群教授、顏玉明教授等3人參與,其中張冠群教授與顏玉明教授分別以「From Zero to Something: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 Regulatory System for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in China」及「A Study on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of Public Construction Contracts under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 in Taiwan」為題,發表兩篇論文。郭主任表示,兩位老師無論是論文的內容或現場表現,皆有最高水準的表現。
----------------------------------------------------------------------------------

法律系主任郭明政(右)率領顏玉明教授(左)、張冠群教授(左二)參與ASLI亞洲法律學會。            照片提供/法學院
----------------------------------------------------------------------------------
亞洲法律學會簡稱ASLI(the Asian Law Institute),成立於2003年3月,源於對亞洲各國立法傳統多樣化之體認,進而提供各國法律學者此一交流平台與討論場域,期望能增進對彼此的理解,以及更進一步研究與教學合作之可能。政大法學院於2008年加入此國際研究組織,成為ASLI的正式會員。郭明政提到,此次年會除亞洲各國出席外,澳洲、非洲國家亦參與踴躍,特別是澳洲更多達30名學者與會。法學院希望未來能推動與雪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等其他大學之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關係。

ASLI的總部設立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目前ASLI的行政主任為新加坡大學Kumaralingam AMIRTHALINGAM教授,創始會員共有來自泰國、中國、香港、印尼、馬來西亞、日本、印度、新加坡、台灣、南韓、菲律賓等11國13所大學,顯示了ASLI的國際性,以及專注於亞洲各國法律研究與交流的宗旨。
----------------------------------------------------------------------------------
張冠群教授在ASLI亞洲法律學會發表論文。  照片提供/法學院
----------------------------------------------------------------------------------
ASLI網站中提及,英文縮寫的ASLI,在馬來與印尼原住民語中,也代表原生、土生土長(indigenous)之意,更展現出13個法律學術機構成立一個真正源自於亞洲當地的法律學會之初衷。

郭明政說,第六屆ASLI年會台灣共有12名學者參加,共發表7篇論文,其中政大法學院就有3位老師與會,比例高達四分之一。他認為參與國際研討會,能與多國頂尖大學的教授會談與討論,了解國際間最新的法學動態與議題,鼓勵院內教師們多多參與並發表論文,積極與各國建立合作管道,開啟未來合作之契機。

ASLI(亞洲法律學會)簡介網址:
http://law.nus.edu.sg/asli/index.html
----------------------------------------------------------------------------------
顏玉明教授在ASLI亞洲法律學會發表論文。  照片提供/法學院
----------------------------------------------------------------------------------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國際智慧財產權研訓營 精彩演講不容錯過

                        製表/馬可珍
----------------------------------------------------------------------------------
【法律系訊】應法學院國際智慧財產權研訓營之邀,台積電副總經理Thurston博士、緯創法務長吳重銘博士及舊金山K&L Gates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Howard Chen於7月10日(星期五)下午18:30及7月13日18:30於舜文大講堂共同主講:

─ Most Recent Development in Damage Calculation in IP Litigation

─ Patent Litigation Management

─ Legal Planning for Large Corporations

法律系主任郭明政表示,Thurston博士及吳重銘博士及Howard Chen律師,長期以來扮演台灣高科技產業守護神的角色。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可以在國際社會立足,Thurston等智慧財產權的專家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經由這些演講,他們將把他們的可貴經驗與大家分享。如此演講,不只將豐富學術的面向,也將增強實務發展的能量。

成功大學副校長馮達旋,原為美國達拉斯大學副校長,為一享譽國際的科學家。他長期關心學術與智慧財產相關問題,因此特邀請他在7月13日14時於舜文大講堂就Academic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and Commercialization: Perspective in the 21st Century發表演講。

此外,應法學院國際智慧財產權研訓營之邀,U.S. Magistrate Judge for the Northern District of California Elizabeth Laporte以及NYU Pauline Newman Professor of Law,Director, Engelberg Center on Innovation Law and Policy, Rochelle Cooper Dreyfuss7月14日(星期二)下午14:30及18:30於舜文大講堂分別主講:

─ From the Bench - A Judge's View of Patent Disputes

─ 27Years of Development of the CAFC - A Critique

郭明政指出,智慧財產的議題每每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命脈所繫。又絕大多數國際智慧財產權的爭訟每每在美國仲裁或裁判。因此,美國智慧財產權的研究,不止本國高科技產業所不能忽視,同時也是學術界的必要功課。因此,Laporte法官及Dreyfuss教授的演講,更格具意義。兩位資深且權威法官與教授的演講,不止將有俾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也將使台灣,尤其政治大學在智慧財產的學術研究更為深化與國際化。

郭明政強調,政大得以邀請此等權威的專家學者蒞校演講,可謂本校的極大榮譽。謹特邀關心此等議題的本校師生參與此一極富意義的學術饗宴。
----------------------------------------------------------------------------------
2009年國際智慧財產權研訓營(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Law and Technology;ISIP 2009)於7月6日至7月19日在政治大學舉行。
----------------------------------------------------------------------------------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政大主辦2009年智慧財產權國際研訓營


【法律系訊】政治大學法學院法律系及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主辦,司法院協辦的2009年智慧財產權國際研訓營(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Law and Technology;ISIP 2009)於7月6日至7月19日在政治大學舉行。政大法律系郭明政主任指出:「法律與科技的科際整合」、「學術與教育的國際交流」以及「學術與實務的合作」是此次研訓營的最大特色。

開幕式於7月6日18:00於政治大學藝文中心舜文大講堂舉行,ISIP 2009研訓營由教育部講座教授,也是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蘇永欽博士主持。大會特別安排由蘇永欽教授主講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Era of Recodification of the Civil Law - in or out?

郭明政表示,除蘇永欽教授、陳起行教授等政大教授外,ISIP 2009研訓營更邀請到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專題演講,包括成功大學馮達旋副校長、紐約大學法學院Dreyfuss教授、Hasting法學院Feldman教授、Laporte 法官、K&L Gates 法律事務所 Howard Chen律師、台積電杜東佑副總經理兼法務長及緯創吳重銘法務長等。除本校同學、復有來自北京、中國政法、上海財經、浙江、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首爾大學之碩博士生以及國內實務界人士之年輕學者與學員。

ISIP 2009研訓營包括十二場專題演講、五次的工作坊以及一場研討會。此外,亦將參訪科技公司及智慧財產法院。政大法律系郭明政主任強調,任何一所大學不可能擁有全部的頂尖教師及學生。但藉由國際研訓營的機制,國內外頂尖的專家、學者與年輕學者、學員得以齊聚一堂,並進行最高等級的學術對話。並經由此機制,「同時擁有眾多頂尖教師及學生」,成了可以實現的真實。

ISIP 2009研訓營除獲得政大國合處及法學院頂尖大學計畫及司法院之支持,復獲得中華發展基金會、緯創、宏碁、K&L Gates法律事務所之贊助,而得以順利舉行。相關資訊請見:
http://sites.google.com/site/2009isip/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法學院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制夏日學院開跑


【法學院訊】政大法學院結合頂尖大學計畫,在2009年6月30日至7月9日,舉辦以「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制」為題、為期9日之夏日學院課程暨研討會。

政大法學院表示,此次夏日學院課程邀請來自中國大陸、香港以及台灣之兩岸三地與身心障礙者保護相關的實務工作者與學術專家,進行身心障礙保護制度與法律議題的介紹與探討,課程並安排庇護工場實地之參訪活動,讓課程參與者得由學說與實務、實地等不同面向,瞭解身心障礙者在法律制度下所遭遇的困難與需求,為我國在身心障礙制度建構及整合上貢獻多元意見。

法學院指出,接續夏日學院課程之後,政大法學院與台灣法學會並將舉辦一場「兩岸三地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制– 勞動促進與社會保障」研討會,針對身心障礙者之勞動促進與社會保障,規劃四場專題報告及與談,使參與本夏日學院課程的同學們在瞭解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制的基礎架構之後,對兩岸三地若干重要議題能有更深入瞭解。

法學院強調,希望藉由課程中介紹台灣、中國、香港身心障礙者保護的相關法制發展與實務現況,達到下列幾項整合目標:教學與研究之整合、跨校相關科系師資之整合、跨校相關科系學生之整合、學術與實務之結合、法學與其他學科之跨領域整合等目的,尤其希望能藉此機會促進國內社會法學者彼此交流,並提供關心「身心障礙保護」議題的勞動與社會法師生,與社福團體及社福學者交流與合作的平台。

今年夏天,政大法學院誠摯邀請大家一起來,在充實的十日中以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制為題,與兩岸三地的學者專家同在多元的課程、研討與實地參訪中,了解身心障礙者的法制與現實,並共思改革之道。

欲參考詳細課程內容,請見2009夏日學院網站:
http://summer.nccu.edu.tw/

連絡信箱:97651055@nccu.edu.tw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法學院與新加坡大學展開「新法學教育對話」

法學院長陳惠馨(中左)率師生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王少研對談法學教育。                   攝影/王劭予
----------------------------------------------------------------------------------
【法學院記者李鎧仲報導】為能使政大法學教育更貼近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觸發學生學習靈感與動機,法學院陳惠馨院長、王曉丹、顏玉明、劉宏恩、廖元豪等多位教授,與受邀在政大擔任短期講學的王少研(Eleanor Wong)教授,展開一場理論與實務操作兼具的新法學教育對話,為本學期法學院舉辦之法學教學方法設計工作坊暨短期講學活動,畫下完美句點。

發展並推行創意互動教學已有七年經驗的Eleanor Wong教授,目前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兼法律文件寫作(Legal Writing)學程主任,本學期受法學院之邀,參與法學教學方法設計工作坊暨短期講學。在為期12天的訪問當中,Wong教授透過教學示範、課堂觀摩、教學方法建議等形式,與法學院20多位教師交流互動,除交換意見外,更給予許多可行的精采教學方案建議。

Wong教授曾至王曉丹教授開設之「法社會學研究方法導論」課堂中,進行精彩的教學示範;亦參與楊芳賢教授的「民法總則」、廖元豪教授的「傳播通訊法」及孫迺翊的「社會法專題研究」課堂中,觀摩課程之進行,實際了解台灣法學教育的教學方式。對於政大法學院發展對話式教學的努力,令她印象深刻並表示肯定。此外,她更與法科所、刑法、基法、民法、公法等中心之多位教師深入對談,分享教學心得與經驗,針對不同國情與文化特性,提出創意教學的可行性與適用性。

Wong教授認為,發展創意互動教學方法就像是一趟旅程,老師們需思考「什麼樣的旅程才是他們想讓學生體驗的?又應該要如何一步步帶領他們?」換言之,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方法和目的之高度結合,以及勇於創造可能性的企圖心。Wong指出,由於台灣缺乏多種族文化激盪,使得多數人均害怕與他人不同,因此上述的思考更為重要。

她說,教學關鍵在於「讓學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是超乎對自我的想像」。透過討論、角色扮演等課程設計,訓練學生在課堂中同步思考的方法,說服、強迫學生產生角色所負有的責任感,從而跳脫原有身分、深入自我答辯,進入一個更切身相關的思維脈絡去想像並表達,這樣的經驗能幫助同學們自我肯定,也能使同學感到有趣並願意嘗試。

法學院師生與新加坡大學Eleanor Wong教授展開新法學教育對話。                       攝影/王劭予
----------------------------------------------------------------------------------
另外,Eleanor Wong也表示,從已知到未知是最省力的學習。因此,老師應在確認多數同學的認知範疇後,引導學生帶著自身的經驗與常識,才能較熟悉而不害怕地走入新的知識環境。同時,老師也必須是醫生,反覆地檢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或障礙,並嘗試有系統地解決、治療。「要先發自內心把教育與學生當做研究對象,持續不斷地多方實驗,才有足夠能力歸納出適合政大學生的教學方法。」

Wong教授在與政大法學院教授刑法課程的陳志輝教授,於工作坊中交流時,發現彼此關於班級規模及教學效果之間的觀察有所差異,因此在離開台灣時,跟陳惠馨院長強調,已與陳志輝教授討論如何共同撰文,將他們的創新教學經驗加以分析,希望提供給亞洲地區的法學教育者參考。

Wong教授對於互動式教學有下面的詮釋:「我們會小看創意互動而僅著眼於厚厚的印刷品,是因為我們都太過聰明、太會讀書,以致於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是多麼的豐富精采,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機會經歷一段自我探險的驚豔旅程!」

法學院長陳惠馨表示,法學院這次與Eleanor Wong教授的對話交流,是政大法學院與新加坡大學法學院的合作,期望未來共同發展適合亞洲地區的法學教學新典範。

法學院師生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王少研對談法學教育。                           攝影/王劭予
----------------------------------------------------------------------------------